走進湯原縣農戶養殖場里,郁郁蔥蔥的蒿柳樹苗映入眼簾,或黑或綠的蠶寶寶在蒿柳葉上爬來爬去,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。養殖戶楊君,是黑龍江省內率先引進、利用蒿柳養蠶第一人。
楊君說:“雖然現在利用蒿柳養蠶的面積不大,但只要開始就是一個好的兆頭,現在我們的技術得到了很多農民的認可,效果很是喜人。”
“多虧小楊,讓我們有了不錯的收入!”提起楊君,蠶農們都贊不絕口。楊君是養蠶學學科梯隊的帶頭人,是柞蠶隊伍里的骨干,他科普奉獻20年如一日,成為蠶農擁戴的農業戰線和科技戰線的先進典型。先后被評為省級優秀專家、省特殊津貼獲得者、二級崗位農業技術推廣員,是我省現代蠶蜂體系建設佳木斯地區站長。
楊君對記者說:“現在蠶產品被廣泛認可,這是我們北方的一個契機。”楊君帶領團隊充分利用我國南蠶北移的發展狀況,敢于創新,以幫助蠶農科技致富、促進農民增收為己任,帶領團隊人員到養蠶發達地區學習,把最先進的技術帶回來。與國家蠶桑體系、大專院??蒲性核献?,總結各地高產典型經驗,不斷調研、參加學術會議以及會后溝通,使先進技術實時傳播給蠶農,提高了農戶生產能力。
楊君經常走出去,到優質產地買蠶種,把最優質的種子帶回來。“蠶種優質,老百姓才能養出好蠶,錢包才能鼓起來。”楊君笑著對記者說。
想要成功,總要經過彎路、迂回。楊君也不例外,這幾年,有幾個蠶場相繼出現了前所未見的蟲害,像柞樹跳甲、綠尾大蠶蛾等。楊君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通過請教專家和檢索文獻,他確定了蟲害的名稱,了解其發生發展的規律,并率先使用柞樹專用肥,有效地防止了病蟲害發生。他所撰寫的《柞樹三段施肥法》已經列入我省2022年農業主推項目。
多年來,楊君一直堅持對蠶農實行產前、產中、產后全程跟蹤服務。他的手機24小時開機,為的就是使農民有產銷需求時,可以第一時間找到他。
“現在農民養蠶的收入是非??捎^的,已經不局限于自產自銷了,還有許多外地的客戶上門預定。如今網絡發達,線上銷量也很客觀。”高營養蛹、富硒蛹、炒制雄蠶蛾、泡制蠶蛾酒、生產蛹蟲草、赤眼蜂等整體效益均提高100%。
楊君熱愛這份事業,無論多么辛苦,他都覺得是幸福。二十多年來,他就像“春蠶”一樣工作著,織就著如絲綢一樣的美好事業。
佳木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趙梓涵
佳木斯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趙梓涵